作者簡介
韋應物(737~792),中國唐代詩人。漢族,長安(今陜西西安)人。今傳有10卷本《韋江州集》、兩卷本《韋蘇州詩集》、10卷本《韋蘇州集》。散文僅存一篇。因出任過蘇州刺史,世稱“韋蘇州”。詩風恬淡高遠,以善于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。
韋應物生平
韋應物是京兆萬年人。韋氏家族主支自西漢時已遷入關中,定居京兆,自漢至唐,代有人物,衣冠鼎盛,為關中望姓之首。不但貴宦輩出,文學方面亦人才迭見?!杜f唐書》論及韋氏家族說:“議者云自唐以來,氏族之盛,無逾于韋氏。其孝友詞學,承慶、嗣立力量;明于音律,則萬里為最;達于禮儀,則叔夏為最;史才博識,以述為最?!边@些韋姓人物,還只說到中、盛唐以前。中庸前期的韋應物,則可以說是韋氏家族中作為詩人成就最大的一位。
韋應物15歲起以三衛(wèi)郎為玄宗近侍,出入宮闈,扈從游幸。早年豪縱不羈,橫行鄉(xiāng)里,鄉(xiāng)人苦之。安史之亂起,玄宗奔蜀,流落失職,始立志讀書,少食寡欲,常“焚香掃地而坐”。代宗廣德至德宗貞元間,先后為洛陽丞、京兆府功曹參軍、鄂縣令、比部員外郎 、滁州和江州刺史、左司郎中 、蘇州刺史。貞元七年退職。世稱韋江州、韋左司或韋蘇州。
從肅宗廣德二年 (764年)起到德宗貞元七年 (791年),將近三十年間,韋應物大部分時間在作地方官吏,其中也有短期在長安故園閑居,或在長安任官。在地方官任上,韋應物勤于吏職,簡政愛民,并時時反躬自責,為自己沒有盡到貢任而空費俸祿自愧。"身多疾病思田里,邑有流亡愧俸錢。”這是韋應物晚年任蘇州刺史時寫給朋友的詩中一聯(lián)。一派仁者憂時愛民心腸,感動著后世讀者。沈德潛評論說: “是不負心語?!?quot;不負心語"就是有良心的話。
蘇州刺史屆滿之后,韋應物沒有得到新的任命,他一貧如洗,居然無川資回京候選 (等待朝廷另派他職),寄居于蘇州無定寺,不久就客死他鄉(xiāng)。其享年約在五十五六。
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,后人每以王孟韋柳并稱。其山水詩景致優(yōu)美,感受深細,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。而《西塞山》景象壯闊,則顯示韋詩雄豪的一面。其田園詩實質漸為反映民間疾苦的政治詩。代表作有《觀田家》。此外,他還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憤之作。部分詩篇思想消極,孤寂低沉。韋詩各體俱長,七言歌行音調流美,“才麗之外,頗近興諷”(白居易《與元九書》)。五律一氣流轉 ,情文相生,耐人尋味。五、七絕清韻秀朗,《滁州西澗》的“春潮帶雨晚來急,野渡無人舟自橫”句,寫景如畫,為后世稱許。韋詩以五古成就最高,風格沖淡閑遠,語言簡潔樸素,有“五言長城”之稱。但亦有秾麗秀逸的一面。其五古以學陶淵明為主,但在山水寫景等方面,受謝靈運、謝朓的影響。此外,他偶亦作小詞。今傳有10卷本《韋江州集》、兩卷本《韋蘇州詩集》、10卷本《韋蘇州集》。散文僅存一篇。因做過蘇州刺史。世稱“韋蘇州”。詩風恬淡高遠,以善于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。
韋應物年譜
韋應物身世背景
關于韋應物的世系。京兆杜陵韋氏,是關中的世家大族。所以,有關韋氏先祖世系的材料比較豐富。韋應物墓志所記敘其先祖至逍遙公韋夐,與史籍及歷年所出韋氏家族墓志所載基本相同,不再贅述。關于韋應物五代祖韋世沖。韋應物墓志載:“逍遙公有子六人,俱為尚書。五子世沖,民部尚書、義豐公,則君之五代祖?!倍缎绿啤繁硭膮s說:“夐字敬遠,后周逍遙公,號逍遙公房。八子:世康、洸、瓘、頤、仁基、藝、沖、約?!边@就是說,《新唐》表四所記逍遙公的兒子比墓志所載多了二人。韋應物五代祖韋世沖是第五子,而新表卻記為第七子。這條材料是以前所未曾見到過的。
關于韋應物的高祖韋挺,新、舊《唐書》皆有傳,所載官職與墓志大體相同。但韋應物墓志對韋挺因居官失職,被貶為象州刺史一職未提。志文說:“皇刑部尚書、兼御史大夫、黃門侍郎、扶陽公(挺),君之高祖?!惫P者推測,很可能因“為尊者諱”而有意不提。另,墓志所記韋挺任刑部尚書,而非《新唐》傳中所載曾任吏部侍郎,應以墓志為準。
韋應物的曾祖韋待價,新舊《唐書》有傳,武后時任宰相,與墓志所載相同。韋應物的祖父韋令儀,《新唐》表四說曾為宗正少卿,《元和姓纂》則記為司門郎中。宗正少卿,從四品上;司門郎中屬刑部,從五品上。韋應物夫人元蘋墓志載:“祖銀青光祿大夫、梁州都督,襲扶陽公諱令儀?!表f應物墓志也說:“皇梁州都督令儀,君之烈祖。”銀青光祿大夫,散官從三品。梁州,唐時為山南西道所轄,后因“梁”與“涼”聲相近,曾幾次改名(見《新唐書》卷四十地理志),梁州所管戶數(shù)三萬七千多戶,應為中州,梁州都督應為中都督,正三品。
韋應物的父親韋鑾,《姓纂》與《新表》均未載其官職。據(jù)傅璇琮先生考證,韋鑾在當時是一位善畫花鳥、山水松石的知名畫家,韋應物從小就生長在一個富有藝術修養(yǎng)的家庭(見傅璇琮:《唐代詩人叢考·韋應物系年考證》)。韋應物、夫人元蘋、子慶復三方墓志均稱韋鑾官“宣州司法參軍”,彌補了史料的不足。唐時宣州屬江南西道所轄,管戶十二萬多,轄八縣。按唐制,上州司法參軍,從七品下。宣州即今安徽省宣城、涇縣一帶,歷來是較富庶之地,盛產(chǎn)文房四寶,著名的宣紙就是因宣州而得名。韋鑾的品階雖然不高,但在這樣的環(huán)境里成為一名優(yōu)秀的畫家,當在情理之中。
關于韋應物的排行。據(jù)《新唐》表四,韋鑾只有應物一子。但據(jù)韋應物志文:“君司法之第三子也。”由此可以確知,韋應物在兄弟中排行老三,上面還有兩個兄長。
關于韋應物有幾個子女?!缎绿啤繁硭妮d,韋應物有子二人,長名慶復,幼名厚復。但據(jù)韋夫人元蘋墓志載“一男兩女,男生數(shù)月,名之玉斧,抱以主喪?!表f慶復志文說“公諱慶復,字茂孫,少孤終喪?!比绻蠢斫忮e的話,“玉斧”應為慶復的乳名。而韋應物志文也只字未提其原配夫人病逝后再婚生子的事情。由此帶來一個問題:韋應物到底有幾個兒子?從志文看,韋應物只有一子慶復,而《新表》卻載有兩個兒子,還有一子名厚復。這個問題牽涉到晚唐時期著名詩人韋莊的世系。按《新表》,韋莊的曾祖就是韋厚復。如果厚復非韋應物之子,則韋莊的世系就成為一個有待研究的難解之謎。當然,墓志上沒有提及韋應物再婚生子,并不等于事實上的不存在。從墓志志文可知,韋妻卒于大歷11年(776),韋應物于貞元七年(791)葬,其間有15年時間。我們不能排除在此期間韋應物有再婚或蓄妾的可能。唐代世家大族擇婦多重門第族望,或許因為此等原因而不便于記入志文,也未可知。
據(jù)韋應物志文:“長女適大理評事楊凌。次女未笄,因父之喪同月而逝?!笨芍?,楊凌是韋應物的女婿,未成年的二女兒與父同月而喪。韋應物曾幾次贈詩給楊凌,并與楊凌互有唱和。其中一首是《送元錫楊凌》(見《全唐詩·韋應物四》),從詩意看,這首五言詩是楊凌結婚時所贈。韋詩中還有一首為后人所稱道的五言詩《送楊氏女》,詩意表達父親送女出嫁時難以別離的復雜心情。情真意切,讀后令人感動。詩中自注:“幼女為楊氏女所撫育?!贝饲安恢獥钍吓呛卧S人,現(xiàn)在確知,楊氏女乃韋應物長女,因嫁給楊凌,故稱“楊氏女”。楊凌在當時就很有文名(《新唐書》卷一六○楊憑傳:“與弟凝、凌皆有名,大歷中,踵擢進士第,時號‘三楊’)。”傅璇琮先生據(jù)《柳河東集》考證,柳宗元是楊凌兄楊憑之婿。柳宗元對楊凌的文章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?!度莆摹肪砦迤咂吡谠洞罄碓u事楊君文集后序》:少以篇什著聲于時,其炳耀尤異之詞,諷誦于文人,盈滿于江湖,達于京師。……學富識達,才涌未已,其雄杰老成之風,與時增加。由此可知,韋應物擇婿,既重門第,又重才學。楊凌是弘農(nóng)楊氏望族,又有文學才能,真可謂佳婿。
韋應物家庭成員
夫人元蘋 韋夫人元蘋的墓志是韋應物親自撰文并書寫的。志文言簡意賅,清晰明了,后半部分飽含對夫人的深切懷念之情,讀后使人動容,真不愧為大家手筆。志文簡述了夫人的家世及身世,“夫人諱蘋,字佛力,二魏昭成皇帝之后”。昭成皇帝是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之祖拓跋什翼犍,南朝十六國時期的鮮卑貴族。北魏自孝文帝拓跋宏于太和18年自山西平城(大同)遷都洛陽后,于太和20年詔令改漢姓元氏,代居洛陽,后世稱河南元氏。夫人之曾祖元延祚,中唐時任尚舍奉御,從五品。祖元平叔,官簡州別駕,從五品下,贈太子賓客。父元挹,官尚書吏部員外郎,從六品下。元蘋生于玄宗開元28年(740);天寶15年(756)出嫁,時16歲。20年后的大歷11年(776)九月卒,享年僅36歲。志文曰:“疾終于功曹東廳內院之官舍?!薄笆辉挛迦兆孑d終于太平坊之假第?!狈蛉瞬∈旁陧f應物的官舍,舉行葬禮時是在含光門外太平坊臨時租借的房子?!白孑d”一詞是指將葬之際,以柩載于車上行祖祭之禮。由此可見,韋應物當時的家境是比較清貧的。正如志文所說“又況生處貧約,歿無第宅”?! ≈疚母袷酱蚱瞥R?guī),用大段篇幅來表達對夫人懷念之情,其中一些詞句感人至深:“每望昏入門,寒席無主,手澤衣膩,尚識平生,香奩粉囊,猶置故處,器用百物,不忍復視?!庇纱耸谷寺?lián)想到《韋集》卷六中有《傷逝》、《送終》等悼亡詩十幾首,感情誠摯感人,某些詩句同志文有相似之處??芍@些悼亡詩均為韋應物喪妻之后所作?! ≈档米⒁獾氖?,韋應物撰寫夫人墓志時署銜“朝請郎、前京兆府功曹參軍”。朝請郎屬吏部,文散正七品上。夫人去世時韋應物年40歲,這時很可能已從京兆府功曹卸任。
兒子韋慶復 如前文所述,韋應物只有一子名慶復,乳名玉斧,其母去世時(776)未滿周歲,其父去世時年方15。當時“慶復克荷遺訓,詞賦已工,鄉(xiāng)舉秀才,策居甲乙”。韋慶復志文稱:“少孤終喪,家貧甚。……困饑寒伏。編簡三年,通經(jīng)傳子史而成文章。貞元十七年(801)舉進士及第,時以為宜。二十年會選,明年以書詞尤異,受集賢殿校書郎。順宗皇帝元年召天下士,今上(憲宗)元年試于會府,時文當上心者十八人,公在其間,詔授京兆府渭南縣主簿?!敝疚闹械倪@段文字,是士族子弟韋慶復繼承父親遺志,刻苦攻讀爭取入仕之途的真實寫照,也反映了中晚唐時期科舉制度中的選官途徑。元和二年,韋慶復為監(jiān)察御史里行,跟隨兵部尚書李鄘。元和四年以本官加緋,為河東節(jié)度判官,當年(809)七月病逝于渭南縣靈巖寺,享年34歲。并于十一月二十一日,葬于“京兆府萬年縣鳳棲鄉(xiāng)少陵原蘇州府君之墓之后”。韋慶復墓志的撰文者是他的外甥、即韋應物的外孫楊敬之。楊敬之是楊凌之子,《新唐》卷一六○有傳,記敘頗詳:“敬之字茂孝,元和初,擢進士第,平判入等,遷右衛(wèi)胄曹參軍。累遷屯田、戶部二郎中。坐李宗閔黨,貶連州刺史。文宗尚儒術,以宰相鄭覃兼國子祭酒,俄以敬之代。未幾,兼太常少卿。是日,二子戎、戴登科,時號‘楊家三喜’。轉大理卿,檢校工部尚書,兼祭酒,卒。敬之嘗為《華山賦》示韓愈,愈稱之,士林一時傳布,李德裕尤咨賞。敬之愛士類,得其文章,孜孜玩諷,人以為癖。……”筆者之所以不厭其煩抄錄這段文字,因為這是又一則士族子弟通過科考成功入仕的事例。楊敬之無疑是一位既通儒典,又精文詞詩賦的才子,仕途中雖有挫折,但最后官至三品高位。這也說明,唐代中晚期的進士科考,以其文辭優(yōu)劣來決定舉子的去留升遷,在客觀上對唐代文學的發(fā)展,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?! №f慶復夫人裴棣,河東聞喜縣裴氏家族出身。16歲出嫁,生二子,長子在韋慶復去世后十六日喪。夫人強忍失夫喪子之痛,日夜操勞,“撫育小子,濡煦以節(jié),訓誘以義。故小子以明經(jīng)換進士及第,受業(yè)皆不出門內”。由此可見,韋慶復夫人裴棣也是一位知書達理的才女。與韋應物夫人元蘋“嘗修理內事之余,則誦讀詩書,玩習華墨”如出一轍。在其夫去世后37年的會昌六年(846)卒,享年約六十幾歲,并被封聞喜縣太君。當年十一月葬于韋氏墓地。 唐代世家大族擇婦,多重門第族望。京兆韋氏韋應物娶妻河南元氏,嫁女弘農(nóng)楊氏,兒媳為河東裴氏,無一例外。韋慶復子韋退之,為其母撰墓志時署銜“將仕郎、前監(jiān)察御史里行”。將仕郎是品秩最低一級的文階散官,從九品下。巧合的是,其父去世時,亦官“監(jiān)察御史里行”。
韋應物詩歌成就
韋應物的詩歌創(chuàng)作成就最大。其詩多寫山水田園,清麗閑淡,和平之中時露幽憤之情。反映民間疾苦的詩,頗富于同情心。是中唐藝術成就較高的詩人。
代表作有《觀田家》。此外,他還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憤之作。部分詩篇思想消極,孤寂低沉。韋詩各體俱長,七言歌行音調流美,“才麗之外,頗近興諷”(白居易《與元九書》)。五律一氣流轉 ,情文相生,耐人尋味。五、七絕清韻秀朗,《滁州西澗》的“春潮帶雨晚來急,野渡無人舟自橫”句,寫景如畫,為后世稱許。韋詩以五古成就最高,風格沖淡閑遠,語言簡潔樸素。但亦有秾麗秀逸的一面。其五古以學陶淵明為主,但在山水寫景等方面,受謝靈運、謝朓的影響。此外,他偶亦作小詞。今傳有10卷本《韋江州集》、兩卷本《韋蘇州詩集》、10卷本《韋蘇州集》。散文僅存一篇。
后人每以王孟韋柳并稱。其山水詩景致優(yōu)美,感受深細,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。而《西塞山》景象壯闊,則顯示韋詩雄豪的一面。其田園詩實質漸為反映民間疾苦的政治詩。
韋應物實現(xiàn)了脫離官場,幽居山林,享受可愛的清流、茂樹、云物的愿望,他感到心安理得,因而“自當安蹇劣,誰謂薄世榮”。“蹇劣,笨拙愚劣的意思;“薄世榮”,鄙薄世人對富貴榮華的追求。這里用了《魏志. 王粲傳》的典故。《王粲傳》中說到徐干,引了裴松之注說:徐干"輕官忽祿,不耽世榮"。韋應物所說的與徐干有所不同,韋應物這二句的意思是:我本就是笨拙愚劣的人,過這種幽居生活自當心安理得,怎么能說我是那種鄙薄世上榮華富貴的高雅之士呢!對這兩句,我們不能單純理解為是詩人的解嘲,因為詩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紅塵而去歸隱,他只是對官場的昏暗有所厭倦,想求得解脫,因而辭官幽居。一旦有機遇,他還是要進入仕途的。所以詩人只說自己的愚拙,不說自己的清高,把自己同真隱士區(qū)別開來。這既表示了他對幽居獨處、獨善其身的滿足,又表示了對別人的追求并不鄙棄。
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,后人每以王孟韋柳并稱。其山水詩景致優(yōu)美,感受深細,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。而《西塞山》景象壯闊,則顯示韋詩雄豪的一面。
韋應物的詩受陶淵明、謝靈運、王維、孟浩然等前輩詩人的影響很大,前人說:“應物五言古體源出于陶,而化于三謝,故真而不樸,華而不綺”(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》),又說:“一寄穗秾鮮于簡淡之中,淵明以來,蓋一人而已”(宋濂《宋文憲公集》卷三十七)。這些評價并不十分恰當,但是可以說明韋詩的藝術價值和藝術風格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