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為王,母為虜。
終日舂薄暮,常與死為伍。
兒子啊,你已經(jīng)被封為王;可母親我,卻淪為了奴隸。從早到晚一直舂米,勞作到傍晚,常常感覺自己離死亡很近。
1. 了解漢朝宮廷斗爭的歷史背景。
2. 學習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。
3. 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和反映的社會現(xiàn)實。
這首《春歌》是戚夫人在困境中發(fā)出的悲嘆。從歷史背景來看,它反映了封建宮廷中權(quán)力斗爭的殘酷性。戚夫人曾經(jīng)深得劉邦寵愛,兒子也被封為王,但劉邦死后,她失去了依靠,淪為呂后的階下囚。從詩歌本身來看,它的藝術(shù)價值在于用簡潔的語言表達了深沉的情感。每一句都充滿了無奈和痛苦,讓讀者能夠深刻感受到戚夫人的悲慘命運。同時,這首詩也為我們研究漢朝的宮廷文化和女性地位提供了重要的資料。
這首詩情感真摯,語言質(zhì)樸。短短四句,將戚夫人的悲慘遭遇和內(nèi)心的痛苦表現(xiàn)得淋漓盡致?!白訛橥?,母為虜”形成鮮明的對比,突出了她命運的巨大落差?!敖K日舂薄暮,常與死為伍”則生動地描繪出她勞作的艱辛和對死亡的恐懼。整首詩充滿了哀怨和絕望,讓人感受到了封建宮廷斗爭的殘酷。
戚夫人是漢高祖劉邦的寵妃,她生下兒子劉如意,劉邦曾多次想改立如意為太子。劉邦去世后,呂后掌握了大權(quán),她先將戚夫人囚禁起來,讓她舂米。戚夫人在痛苦絕望中創(chuàng)作了這首《春歌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