憶得前年君寄詩,海邊三見早梅詞。
與君猶是海邊客,又見早梅花發(fā)時。
憶得去年有遺恨,花前未醉到無花。
清芳一夜月通白,先脫寒衣送酒家。
記得前年你寄來詩篇,在海邊已三次讀到詠早梅的詞句。 與你同是漂泊海邊的游子,如今又見早梅綻放的時節(jié)。 想起去年留有遺憾,未能在花前暢飲至花謝。 今夜月光灑落梅香清冽,先脫去寒衣?lián)Q酒醉一場。
此詩教學要點: 1. 把握詠物詩"托物言志"的本質(zhì),注意早梅意象的雙重象征(品格之美/時光之痕) 2. 重點分析"寒衣送酒家"的典故化用,比較李白《將進酒》的類似表達 3. 引導學生關注唐末亂世背景對詩人創(chuàng)作的影響,理解詩中"遺恨"的深層含義 4. 可對比陸凱《贈范曄詩》"折梅逢驛使",體會不同時代詠梅詩的情感差異
全詩以"早梅"為時空線索:首聯(lián)追憶友人詩作,頷聯(lián)轉(zhuǎn)入當下梅開時節(jié),頸聯(lián)補敘去年遺憾,尾聯(lián)突發(fā)豪興。藝術特色有三: 1. 雙線結(jié)構(gòu):明寫梅花開謝,暗寫三年聚散 2. 對比手法:"前年寄詩"與"又見花發(fā)"形成時間回環(huán) 3. 意象創(chuàng)新:將"寒衣?lián)Q酒"的市井行為融入傳統(tǒng)詠梅題材
此詩作于唐末亂世,崔道融與友人皆流寓江南沿海。詩人通過早梅意象串聯(lián)三年時光,既表達對友人的思念,又暗含羈旅飄零之慨。末聯(lián)"脫衣?lián)Q酒"的狂放之舉,折射出亂世文人借物抒懷的典型心態(tài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