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人空解競丹青,惟子通玄得墨靈。
應有鬼神看下筆,豈無風雨助成形。
威疑噴浪歸滄海,勢欲拏云上杳冥。
靜閉綠堂深夜后,曉來簾幕似聞腥。
世間俗人只懂得爭畫表面的丹青色彩,唯有張道隱先生能通曉玄妙之理,深得筆墨的靈性。 想必有鬼神在觀看他下筆作畫,豈會沒有風雨來幫助他完成畫作? 畫中之龍氣勢威猛,仿佛能噴吐巨浪回歸滄海;其姿態(tài)雄健,似要凌云直上九天云霄。 當夜深人靜關閉祠堂大門后,次日清晨掀開簾幕時,似乎還能聞到龍留下的腥氣。
這首七言律詩在藝術上具有以下特點:
一、立意高遠:詩人不滿足于單純描繪畫面,而是深入探討藝術創(chuàng)作的本質,強調(diào)“通玄得墨靈”的藝術真諦。
二、想象奇特:通過“鬼神看下筆”、“風雨助成形”等超現(xiàn)實描寫,賦予創(chuàng)作過程以神秘色彩,強化藝術感染力。
三、動靜結合:前六句極寫畫龍的動態(tài)威勢,末二句轉而描寫靜夜中的余韻,形成強烈的藝術張力。
四、善用烘托:通過“世人空解”的反襯,“鬼神風雨”的烘托,多層次地凸顯畫作的不凡神韻。
這首詩以精湛的藝術手法,層層遞進地展現(xiàn)了畫作的非凡神韻。首聯(lián)通過“世人”與“惟子”的對比,突出張道隱超越凡俗的藝術境界。頷聯(lián)以“鬼神看下筆”、“風雨助成形”的想象,渲染創(chuàng)作時的神秘氛圍。頸聯(lián)用“噴浪歸滄?!薄ⅰ皰傇粕翔泌ぁ钡男燮姹扔?,生動描繪出龍的威猛姿態(tài)和沖天氣勢。尾聯(lián)則通過“深夜后”與“曉來”的時間轉換,以及“似聞腥”的感官體驗,將靜態(tài)的畫作延伸出動態(tài)的余韻,令人回味無窮。
此詩是晚唐詩人蔣貽恭為張道隱在泰山祠所畫龍圖所作的題畫詩。唐代繪畫藝術高度發(fā)展,尤其重視畫作的神韻與意境。張道隱是當時的畫龍名家,蔣貽恭通過此詩既贊美了畫家高超的藝術造詣,也展現(xiàn)了唐代文人對于繪畫藝術“以形寫神”的審美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