嫫母西施共此身,可憐老少隔千春。
他年鶴發(fā)雞皮媼,今日玉顏花貌人。
花開花落兩悲歡,花與人還事一般。
開在枝間妨客折,落來地上請誰看。
嫫母與西施本是同一副身軀,可嘆青春與衰老相隔千年。 他年變成鶴發(fā)雞皮的老婦,今日卻是玉顏花貌的佳人。 花開與花落蘊含悲歡離合,花與人的命運何其相似。 開在枝頭時怕被游人攀折,凋零落地后又會有誰駐足觀看。
此詩通過四組意象對比展開:空間上(美丑同身)、時間上(少老變遷)、物我關系(花人同理)、存在狀態(tài)(開落境遇)。"妨客折"暗喻妓女身不由己,"請誰看"則批判世態(tài)炎涼。呂巖以修道者視角,將妓女命運升華為普遍人生困境的象征,末句詰問發(fā)人深省,體現(xiàn)道教文學"以俗見道"的特點。
全詩以對比手法貫穿:首聯(lián)將丑女嫫母與美女西施并置,揭示美丑同源;頷聯(lián)通過時間跨度展現(xiàn)容顏變遷;頸聯(lián)以花喻人,點明生命無常;尾聯(lián)借花枝與落花的境遇,隱喻女性被觀賞與遺棄的命運。語言淺白而意蘊深刻,融合道教"齊物"思想與對世俗的悲憫。
此詩為唐代道士呂巖(呂洞賓)題寫于廣陵(今揚州)妓館屏風之作。唐代揚州為繁華之地,妓館文化興盛,詩人借屏風上妓女畫像,以花喻人,暗諷紅顏易老、世事無常的哲理,體現(xiàn)道教對世俗榮華的超脫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