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兒不用識文字,斗雞走馬勝讀書。
賈家小兒年十三,富貴榮華代不如。
能令金距期勝負,白羅繡衫隨軟輿。
父死長安千里外,差夫持道挽喪車。
生養(yǎng)兒子不必教他識文斷字,斗雞賽馬的本事遠勝過苦讀詩書。賈家的小兒年僅十三歲,享有的富貴榮華世代難及。他能使斗雞以金距定勝負,身著白羅繡衫跟隨在華麗車駕后。父親死在千里外的長安,官府差人沿途拉纖送喪車。
1. 唐代斗雞文化:玄宗設(shè)"雞坊"養(yǎng)斗雞千余,開"以伎邀寵"之風 2. 賈昌現(xiàn)象:《東城老父傳》載其"衣食榮華,效于王者" 3. 民謠特征:口語化表達、社會批判性、流行傳播性 4. 歷史背景:開元后期奢靡之風盛行,埋下安史之亂隱患
本詩需重點把握三個維度: 1. 社會批判性:通過個體命運折射整個統(tǒng)治集團的腐化 2. 藝術(shù)表現(xiàn)力:白描手法中暗含"榮華"與"喪車"的生死對照 3. 文學史意義:補充了正史未載的民間視角,與杜甫"朱門酒肉臭"形成批判合流 教學建議可結(jié)合陳鴻《東城老父傳》拓展唐代斗雞文化的社會影響。
全詩以夸張對比手法揭露社會畸形:首聯(lián)直斥"斗雞勝讀書"的價值顛倒;中四句極寫賈昌的僭越榮寵;尾聯(lián)"父死"二句通過喪儀特權(quán)完成對統(tǒng)治集團的致命諷刺。語言俚俗卻力透紙背,堪稱唐代諷刺民謠的典范,與李白"路逢斗雞者"詩形成互文。
此詩創(chuàng)作于唐玄宗開元年間,針對當時"斗雞小兒"賈昌因馴雞得寵而獲封"神雞童"的社會現(xiàn)象。玄宗沉迷斗雞,賈昌憑借馴雞技藝平步青云,甚至其父喪事享官府儀仗,引發(fā)民間對"技藝取仕"和特權(quán)階層的尖銳諷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