積水不可極,安知滄海東。
九州何處遠,萬里若乘空。
向國唯看日,歸帆但信風。
鰲身映天黑,魚眼射波紅。
鄉(xiāng)樹扶桑外,主人孤島中。
別離方異域,音信若為通。
茫茫大海難以窮盡,怎知那滄海以東的景象? 九州之外何處最遠?萬里航程仿佛凌空飛行。 歸國只能遙望太陽的方向,歸帆全憑信風指引。 巨鰲的身影遮蔽了天色,魚眼的光芒映紅了波濤。 故鄉(xiāng)的樹木遠在扶桑之外,主人獨居孤島之中。 離別后方知身處異域,音信如何才能相通?
此詩可從三個層面解讀: 地理層面:通過“九州-滄海-孤島”的空間對比,突出日本的地理遙遠。 文化層面:“看日”“扶桑”等意象體現(xiàn)唐人對日本的認知方式。 藝術層面:王維以畫家視角描繪“鰲身映天”“魚眼射波”的奇幻畫面,開創(chuàng)了送別詩的新境界。詩中未直接抒情,但通過空間阻隔的渲染,讓離愁自然滲透。
全詩以空間想象構建壯闊意境: 1. 虛實相生:前四句實寫離別之遠,后六句虛寫海上奇景,巨鰲、赤浪等意象充滿神話色彩。 2. 情感遞進:從“不可極”的迷茫,到“射波紅”的驚險,最終落筆“音信難通”的悵惘。 3. 歷史價值: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,末句“音信若為通”暗合晁衡后來遭遇海難(未遂)的史實。
此詩作于唐玄宗時期,晁衡(阿倍仲麻呂)作為日本遣唐使秘書監(jiān)任期結束歸國,王維以詩相送。詩中既表達對友人跨越滄海的擔憂,又暗含對異域文化的想象,展現(xiàn)了盛唐時期中外交流的恢弘氣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