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出眠未起,屋頭聞早鶯。
忽如上林曉,萬年枝上鳴。
憶為近臣時,秉筆直承明。
春深視草暇,旦暮聞此聲。
今聞在何處,寂寞潯陽城。
鳥聲信如一,分別在人情。
不作天涯意,豈殊禁中聽。
太陽升起時我還未起床,屋檐外傳來清晨黃鶯的啼鳴。 忽然想起從前在上林苑的拂曉,它在萬年枝頭婉轉歌唱。 回憶當年擔任近臣時,執(zhí)筆在承明殿值班。 春意正濃批閱奏章之余,早晚都能聽到這動人的聲音。 如今這啼聲又在何處?只在這冷清的潯陽城中回蕩。 鳥兒的歌聲依然如故,變的只是聽者的心境。 若不生出天涯淪落之思,此刻的聆聽與宮中又有何不同?
本詩教學可聚焦三個層面:①引導學生抓核心意象"早鶯",分析其在不同場景中的象征意義;②通過"憶為近臣時"等關鍵詞,理解詩人用生活片段折射政治遭遇的筆法;③對比劉禹錫《聞鶯》等同類作品,體會唐詩中"聞禽起興"的抒情傳統(tǒng)。重點讓學生領悟:白居易如何將個人命運感傷升華為永恒的人生哲思。
全詩采用今昔對比手法:前四句寫現(xiàn)實與回憶中的鶯啼場景,中四句追憶宮廷生活,后四句回歸現(xiàn)實抒發(fā)感慨。"鳥聲信如一"二句堪稱詩眼,揭示物是人非的哲理。詩人以平淡語言構建雙重時空,通過"聞鶯"這一日常細節(jié),將貶謫之痛轉化為深沉的人生體悟,體現(xiàn)白居易"淺切"詩風中的深刻內涵。
此詩作于元和十一年(816年)春,白居易時年45歲,因上書言事觸怒權貴被貶江州司馬。詩中通過對比長安與潯陽聽到的相同鶯啼,抒發(fā)政治失意的苦悶,體現(xiàn)其"志在兼濟"卻"獨善其身"的矛盾心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