滿面胡沙滿鬢風,眉銷殘黛臉銷紅。
愁苦辛勤憔悴盡,如今卻似畫圖中。
漢使卻回憑寄語,黃金何日贖蛾眉。
君王若問妾顏色,莫道不如宮里時。
滿臉的黃沙,滿鬢的風霜,眉毛上的青黛已消褪,臉上的紅暈也已失卻。
愁苦、辛勞,使得容顏憔悴殆盡,如今卻像是當初畫像中的模樣。
漢朝的使者回去時請代為寄語,什么時候能用黃金贖回我這卑微的女子。
君王如果問起我的容貌,可不要說我不如在宮中的時候。
1. 王昭君:名嬙,字昭君,西漢元帝時宮女,后遠嫁匈奴呼韓邪單于,為漢匈兩族的和平友好做出了一定貢獻。
2. 白居易:唐代偉大的現(xiàn)實主義詩人,字樂天,號香山居士,其詩歌題材廣泛,形式多樣,語言通俗易懂,有“詩魔”和“詩王”之稱。
3. 借代手法:詩中“蛾眉”代指美女,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借代手法,以局部代整體。
4. 七言絕句:這兩首詩均為七言絕句,是中國傳統(tǒng)詩歌的一種體裁,屬于近體詩范疇,全詩四句,每句七個字,講究平仄和押韻。
《王昭君二首》是白居易以王昭君的典故創(chuàng)作的兩首七言絕句。在講解時,首先要讓大家了解王昭君的基本故事,這是理解詩歌的基礎。然后逐句分析詩歌內(nèi)容,第一首詩通過對王昭君在匈奴的外貌和生活環(huán)境的描寫,讓我們感受到她在異鄉(xiāng)的艱辛與憔悴,“如今卻似畫圖中”這句是關鍵,要引導體會其中的諷刺與無奈。
第二首詩則要著重解讀王昭君的心理活動,她托漢使帶話,既表達了對故土的思念和回歸的渴望,也展現(xiàn)了她對自身容貌的在意以及對君王的復雜情感。在講解過程中,要注意結合白居易的詩歌風格,他的詩往往通俗易懂但情感濃厚,這兩首詩也不例外。同時,要讓大家掌握詩中運用的借代等修辭手法,以及七言絕句的體裁特點,從而更好地欣賞和理解這兩首詩的內(nèi)涵。
這兩首詩從不同角度刻畫了王昭君的形象與心境。第一首著重描寫王昭君在匈奴的生活狀態(tài),“滿面胡沙滿鬢風”生動地展現(xiàn)了她所處的惡劣環(huán)境,“眉銷殘黛臉銷紅”則細致地描繪了她容貌的變化,體現(xiàn)出她在異鄉(xiāng)的愁苦與辛勞。而“如今卻似畫圖中”一句,看似平淡,實則蘊含深意,當初因畫像而不得寵,如今在異鄉(xiāng)歷經(jīng)磨難,容貌反倒與當初那幅未能展現(xiàn)其美貌的畫像有幾分相似,充滿了無奈與悲涼。
第二首則側重于王昭君的期盼與囑托?!皾h使卻回憑寄語,黃金何日贖蛾眉”直接抒發(fā)了她希望能被贖回故土的渴望?!熬跞魡栨伾?,莫道不如宮里時”一句,既表現(xiàn)出她對自己容貌的在意,也流露出一絲對君王的復雜情感,有怨懟,也有一絲期待,將王昭君內(nèi)心的細膩情感刻畫得入木三分。全詩語言質樸,情感真摯,通過對王昭君遭遇的描寫,引發(fā)讀者對其命運的同情。
王昭君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,漢元帝時被選入宮。因不愿賄賂畫工毛延壽,被畫得容貌平平,未能得到皇帝召見。后來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求親,王昭君自請遠嫁匈奴。白居易的這兩首詩便是以王昭君的故事為題材創(chuàng)作的。詩人通過對王昭君在匈奴生活的描繪,寄托了對她的同情,同時也可能暗含著對封建宮廷制度等方面的感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