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朝代篩選古代作者

選擇不同歷史朝代,查看該時期的著名古代作者和詩人

歷代著名古代作者列表

以下是本頁收錄的古代作者詳細信息,包含詩人生平簡介和代表作品

古代作者老子畫像頭像

先秦
古詩:0 名句:0
老子,姓李名耳,字聃,一字或曰謚伯陽。華夏族,楚國苦縣厲鄉(xiāng)曲仁里人,約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間。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、道家學派創(chuàng)始人,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。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,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,存世有《道德經(jīng)》(又稱《老子》),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,主張無為而治,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(fā)展具有深刻影響。在道教中,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。老子與后世的莊子并稱老莊。
古代作者佚名畫像頭像

先秦
古詩:3627 名句:8485
古詩文網(wǎng)收錄了先秦到現(xiàn)代的數(shù)十萬詩詞,很多詩詞因為作者不明,作者本站統(tǒng)一歸為佚名。
古代作者孟子畫像頭像

先秦
古詩:1 名句:2
孟子(前372年-前289年),姬姓,孟氏,名軻,字子輿(待考,一說字子車、子居),與孔子并稱“孔孟”,魯國鄒(今山東鄒城)人。戰(zhàn)國時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,中國古代思想家、哲學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。   孟子自幼父親早逝,與母親相依為命,為了給他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氛圍,孟母曾三次搬家,這也成為一時佳話。 學成之后,孟子開始“周游列國”, 終孟子一生,游說諸侯,歷齊、梁、宋、滕、魯諸國,均未能見用。...
古代作者詩經(jīng)畫像頭像

先秦
古詩:407 名句:1455
【詩經(jīng)】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。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。先秦稱為《詩》,或取其整數(shù)稱《詩三百》。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(jīng)典,始稱《詩經(jīng)》,并沿用至今。編集關(guān)于《詩經(jīng)》的編集,漢代有兩種說法:①行人采詩說?!稘h書·藝文志》載:「古有采詩之官,王者所以觀風俗,知得失,自考正也。」《詩經(jīng)》305篇的韻部系統(tǒng)和用韻規(guī)律和詩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,而它包括的時間長、地域廣,在古代交通不...
古代作者左丘明畫像頭像

先秦
古詩:67 名句:270
左丘明 (前556年-前451年),姓丘,名明。漢族,春秋末期魯國都君莊(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(zhèn)東衡魚村)人。相傳為春秋末期曾任魯國史官,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、文學家、思想家、軍事家。晚年雙目失明,相傳著有中國重要的史書巨著《左氏春秋》(又稱《左傳》)和《國語》,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、春秋的重要史事,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。由于史料翔實,文筆生動,引起了古今中外學者的愛好和研討。被譽為“文宗史...
古代作者屈原畫像頭像

先秦
古詩:40 名句:108
屈原(約公元前340-前278),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。漢族,出生于楚國丹陽,名平,字原。戰(zhàn)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,任三閭大夫、左徒,兼管內(nèi)政外交大事。他主張對內(nèi)舉賢能,修明法度,對外力主聯(lián)齊抗秦。后因遭貴族排擠,被流放沅、湘流域。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。憂國憂民的屈原在長沙附近汩羅江懷石自殺,端午節(jié)據(jù)說就是他的忌日。他寫下許多不朽詩篇,成為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,在楚國民...
古代作者韓非畫像頭像

先秦
古詩:12 名句:48
韓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(約公元前281年),卒于秦王政十四年(公元前233年),韓非為韓國公子(即國君之子),漢族,戰(zhàn)國末期韓國人(今河南省新鄭)。師從荀子,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、思想家,政論家和散文家,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,后世稱“韓子”或“韓非子”,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。
古代作者先秦無名氏畫像頭像
古詩:18 名句:70
先秦無名氏信息不詳。
古代作者宋玉畫像頭像

先秦
古詩:12 名句:48
宋玉,又名子淵,戰(zhàn)國時鄢(今襄樊宜城)人, 楚國辭賦作家。生于屈原之后,或曰是屈原弟子。曾事楚頃襄王。好辭賦,為屈原之后辭賦家,與唐勒、景差齊名。相傳所作辭賦甚多,《漢書·卷三十·藝文志第十》錄有賦16篇,今多亡佚。流傳作品有《九辨》、《風賦》、《高唐賦》、《登徒子好色賦》等,但后3篇有人懷疑不是他所作。所謂“下里巴人”、“陽春白雪”、“曲高和寡”的典故皆他而來。
古代作者公羊高畫像頭像

先秦
古詩:5 名句:20
公羊高,舊題《春秋公羊傳》的作者。戰(zhàn)國時齊國人。相傳是子夏(卜商)的弟子,治《春秋》,傳于公羊平?!洞呵锕騻鳌纷畛鮾H有口說流傳,西漢景帝時,傳至玄孫公羊壽及齊人胡母生,才“著于竹帛”,流傳于世。《春秋公羊傳》,亦稱《公羊春秋》或《公羊傳》,是今文經(jīng)學的重要典籍,起于魯隱公元年(前722),終于魯哀公十四年(前481),著重闡釋《春秋》之“微言”、“大義”,史事記載較簡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