硨是什么意思
硨的解釋
硨怎么讀
"硨"字共有9畫,拼音:chē,注音:ㄔㄜ,部首:石,筆畫數(shù):9畫,字體結(jié)構(gòu):左右結(jié)構(gòu),五行:土,五筆:DLH,Unicode編碼:U+7817,鄭碼:GHE,倉頡:MRKQ,"硨"字筆順:一ノ丨フ一一フ一丨
硨
| 簡體 | 硨 | 繁體 | 硨 |
| 拼音 | che | 音標 | chē |
| 部首 | 石 | 結(jié)構(gòu) | 左右結(jié)構(gòu) |
| 五行 | 土 | 五筆 | DLH |
| 筆畫 | 9畫 | 繁畫 | 12畫 |
| 注音 | ㄔㄜ | Unicode | U+7817 |
| 鄭碼 | GHE | 倉頡 | MRKQ |
| 筆順 | 一ノ丨フ一一フ一丨 | ||
| 筆順讀音 | 橫、撇、豎、橫撇、橫、橫、橫撇、橫、豎 | ||
【硨】的含義
"硨"在中文中是“大魚”的意思,是古代對魚類的一種尊稱。它的詞義演變過程如下:
1. 原文:“硨”本意為無孔之器。
2. 在漢代,“硨”變成“鯨”,表示體積龐大、形狀異常的魚。
3. 《爾雅》中將“硨”注釋為:“鯨,大者如人手,長八尺,其大如車輪?!奔丛诠糯墨I中,“硨”指體積巨大的魚。
4. 唐代,“硨”變?yōu)椤棒~”,表示顏色鮮美的魚類,常用來指代大魚?!侗静菥V目》中有:“大魚有絳色,無鱗背黑、角白,以白首魚為上?!贝嗽妱t用“硨”的大魚來形容。
5. 明清時期,“硨”又變回“鯨”,但更偏向于象征的大海或極負盛名的鯨類生物。如《水滸傳》中寫道:“我如今只望見那海中有個頭戴虎皮帽,身穿金甲衣,身似一頭大魚,腰佩銅鈴環(huán),左右有兩腮,一白一黑……”
總的來說,“硨”在古代漢語中主要用于形容魚類的體積和重量。它的出現(xiàn)說明了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對海洋生物的深刻認知和珍視。
硨漢字的詳解
硨
硨
chē
硨磲
chēqú
〖tridacna〗印度洋和太平洋珊瑚礁上的一種蛤,有時重250千克以上,肉可食
硨
chē
硨磲
chēqú
〖tridacna〗印度洋和太平洋珊瑚礁上的一種蛤,有時重250千克以上,肉可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