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學們,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詩人呂溫的《衡州登樓望南館臨水花,呈房戴段李諸公》,首先我們從題目入手,題目很長,其實是把“地點、場景、目的”都告訴了我們——在衡州的樓上,眺望南館池塘邊的桃花,然后把這首詩送給房、戴、段、李四位先生,這樣一來,我們就能快速把握詩歌的基本背景。
先看詩歌內(nèi)容,前四句都是寫“桃花”的。第一句“夭桃臨方塘,暮色堪秋思”,告訴我們桃花長在方形池塘邊,時間是傍晚,這時候的景色特別能讓人產(chǎn)生秋天的思緒,這是開篇點景,也定下了詩的情感基調(diào)。第二句“托根豈求潤,照影非自媚”很關(guān)鍵,這里詩人沒寫桃花多好看,反而說桃花扎根不是為了要水的滋潤,照鏡子(指照影子)也不是為了自我欣賞,這是把桃花當人來寫了,其實是在夸桃花不貪心、不驕傲,也在暗示自己和朋友就像桃花一樣,有高尚的品格。第三、四句“罥掛青柳絲,零落綠錢地”,寫的是桃花周圍的景色,柳枝繞著桃樹,桃花落在長滿銅錢草的地上,“零落”兩個字有點可惜的感覺,就像我們看到好看的花掉了會覺得可惜一樣,這也呼應了前面的“秋思”,有點淡淡的傷感。
再看后四句,詩人從寫桃花轉(zhuǎn)到了寫自己的想法。第五、六句“佳期竟何許”,“佳期”可以是美好的時光,也可以是和朋友一起的快樂日子,詩人問“佳期在哪里呢”,其實是在感慨美好的時光總是難得,也可能是在想什么時候還能和這些朋友再一起賞景。最后一句“時有幽禽至”,就在詩人有點感慨的時候,偶爾有安靜的小鳥飛過來,這一下子就讓畫面安靜下來了,雖然有傷感,但因為有小鳥,又覺得不那么孤單,有一種“雖然佳期難得,但身邊還有清幽的景色相伴”的感覺,這就是古詩里常說的“哀而不傷”,難過但不過分。
再想想這首詩的價值,首先它的寫景特別細,從桃花到柳枝再到小鳥,像一幅畫一樣;其次它用桃花比喻人的品格,這種“托物言志”的方法,能讓我們在看景的時候,還能明白詩人想表達的道理;最后,它也讓我們了解到唐代文人的生活——他們會和朋友一起登樓賞景,還會寫詩送給朋友,這是一種很雅致的交流方式。
總結(jié)一下,這首詩雖然短,但既寫了好看的秋景,又表達了詩人的情感和品格,還反映了唐代的文化,希望大家能記住這種“看景、悟情、懂理”的讀詩方法,以后再讀古詩的時候,就能自己慢慢體會其中的味道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