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作者鄭遨:鄭遨(866-939),字云叟,唐末五代著名道士、詩人。性淡泊,屢辭征召,隱居山林。其詩多表現(xiàn)隱逸生活和超脫塵世的情趣,語言簡淡。
2. 僧寮:指僧人居住的小屋或僧房。
3. 錫杖:佛教法器,比丘游行時所持。原用于驅(qū)趕蟲蛇、乞食時振環(huán)作響以引人注意,后亦為法器之一。詩中以“金錫”代指。
4. 芭蕉意象:在佛教文化中,芭蕉常被用來比喻事物的虛幻不實、易于壞滅(如《維摩詰經(jīng)》中的“芭蕉之身”)。詩中“風吹折好芭蕉”可能暗含此意,與僧人的病體相呼應。
5. 對比手法:詩中“童子不知”與“師病困”形成鮮明對比,是詩歌常用的藝術手法,用以突出主題,增強感染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