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辭鳳閣掌絲綸,便向青云領貢賓。
再辟文場無枉路,兩開金榜絕冤人。
眼看龍化門前水,手放鶯飛谷口春。
明日定歸臺席去,鶺鴒原上共陶鈞。
辭別鳳閣執(zhí)掌詔令的職責,便向青云之路引領天下才俊。 再次主持科考杜絕徇私舞弊,兩度放榜絕無遺珠之憾。 眼看龍門前的溪水化作龍騰之勢,親手放飛鶯鳥迎來山谷春色。 明日定將回歸宰相之位,與賢才共襄盛舉如鶺鴒在原。
本詩需注意三重遞進關系:從具體職務(1-2句)到歷史功績(3-4句)再到政治理想(7-8句)。"龍化""鶯飛"的意象組合既描繪春景,又暗喻人才蛻變過程。尾聯"臺席"(宰相之位)與"陶鈞"(治國)的呼應,揭示唐代文人"達則兼濟天下"的政治理想。詩中"兩開金榜"實指王起大和二年、三年連續(xù)主考的特殊經歷,這種破例安排體現文宗朝對科舉改革的重現。
全詩采用"履歷式"結構:首聯寫王起從中書省到禮部的職務變遷;頷聯聚焦科舉功績;頸聯以"龍化""鶯飛"的意象雙關自然景象與人才涌現;尾聯預言其拜相前景。詩中"無枉路""絕冤人"體現唐代科舉改革的時代特征,"鶺鴒原"的用典暗含對君臣和諧的期許。對仗工整處如"再辟"對"兩開","眼看"對"手放",展現律詩嚴謹之美。
此詩作于唐文宗大和年間,時王起以禮部侍郎兩度主持科舉考試,選拔了杜牧、裴休等名士。廣宣作為宮廷詩僧,以本詩祝賀王起即將升任宰相(臺席),贊頌其公正選才的政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