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王昌齡
| 類型:講解
| 0閱讀
本詩需注意三個解讀維度:一是政治維度,反映玄宗時期"天子巡狩"的禮制傳統(tǒng);二是文學維度,體現(xiàn)王昌齡作為邊塞詩人罕見的宮廷題材創(chuàng)作;三是文化維度,詩中"龍-天-紫微"的意象組合構成完整的"君權神授"符號系統(tǒng)。理解時應抓住"圣德-祥瑞-太平"的遞進邏輯,末句"文物光輝"實為詩眼,暗示物質(zhì)文明與道德教化的雙重成就。這種頌圣詩雖難免程式化,但精準展現(xiàn)了盛唐時期的國家自信與文化認同。
作者:盧象
| 類型:古詩譯文
| 0閱讀
傳聞圣明的皇帝駕臨新豐,清道的儀仗和鑾鈴聲從宮中傳出。 細嫩的小草終日跟隨著步輦,垂柳多處環(huán)繞著行宮。 千名官員隨從在驪山北側,萬國使節(jié)前來朝拜于渭水東岸。 今日我這小臣只能獻上一篇賦,漢家朝廷誰還會看重像揚雄這樣的才子呢?
作者:盧象
| 類型:古詩注解
| 0閱讀
新豐:今陜西臨潼區(qū)新豐鎮(zhèn),唐代皇家溫泉勝地。 清蹕(bì):帝王出行時清道戒嚴的儀仗。 步輦:帝王乘坐的人力車轎。 驪山:秦嶺支脈,以溫泉聞名,唐代華清宮所在地。 揚雄:西漢辭賦家,此處詩人自比懷才不遇。
作者:盧象
| 類型:創(chuàng)作背景
| 0閱讀
此詩作于唐玄宗開元年間(713-741),時值盛世,玄宗常攜百官至驪山溫泉宮(后擴建為華清宮)巡幸。盧象作為宮廷文人隨行,目睹皇家儀仗之盛與萬國來朝之景,既頌揚盛世氣象,又暗含自身位卑才隱的感慨。
作者:李頎
| 類型:古詩譯文
| 0閱讀
鮫人在水底織布居住,身形隨游魚上下浮動。 輕薄的綢緞紋彩難辨,夜夜清澈的水波與月色相連。 偶爾來到城市寄宿,海島與青天相接無邊無際。 泣淚成珠報恩請勿推辭,今年相見約定明年再會。 方知世間萬物無所不有,百尺深泉下竟有門窗架設。 飛鳥隱沒空山無人回望,一望云海波濤令人白頭。
作者:盧象
| 類型:古詩賞析
| 0閱讀
全詩采用"遠-近-遠"的視角展開:首聯(lián)以傳聞起筆渲染帝王出巡的莊嚴;頷聯(lián)通過細草垂楊的細節(jié)描寫,展現(xiàn)行宮環(huán)境的精致;頸聯(lián)以宏闊筆觸描繪百官扈從、萬國來朝的盛世圖景;尾聯(lián)陡然轉折,以揚雄自況抒發(fā)文人失意之嘆。詩中"千官""萬國"的對仗彰顯大唐氣象,而結句的典故運用,則暗含對帝王重享樂輕人才的委婉諷喻。
作者:李頎
| 類型:古詩注解
| 0閱讀
鮫人:傳說中的人魚,善織綃,泣淚成珠。 輕綃:鮫人所織的輕薄絲綢。 澄波:清澈的水波。 青冥:青天,形容海天相接的遼闊。 泣珠:典出《搜神記》,鮫人哭泣時眼淚化為珍珠。 戶牖:門窗,此處形容深泉下的居所。
作者:盧象
| 類型:知識點
| 0閱讀
溫泉文化:唐代驪山溫泉是皇室重要休閑場所,華清宮遺址現(xiàn)為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 扈從制度:唐代帝王巡幸時有嚴密儀仗和百官隨行制度 萬國來朝:反映開元時期長安作為國際大都會的盛況 揚雄典故:西漢揚雄以辭賦聞名卻仕途坎坷,成為后世文人自比模板 獻賦傳統(tǒng):漢代以來文人常通過進獻詩賦求仕,此詩暗含對這一傳統(tǒng)的反思
作者:李頎
| 類型:創(chuàng)作背景
| 0閱讀
此詩為唐代詩人李頎所作,借鮫人傳說抒寫隱逸之思。唐代海上貿(mào)易興盛,鮫人傳說流行,詩人通過奇幻意象表達對自由隱逸生活的向往,同時暗含對現(xiàn)實束縛的感慨。
作者:盧象
| 類型:講解
| 0閱讀
這首詩通過三個層次展現(xiàn)盛唐氣象與文人困境:前六句極寫皇家巡幸的恢弘場面,選用"清蹕鳴鑾""千官扈從"等典型意象,輔以細草垂楊的柔美點綴,剛柔相濟地塑造出帝國鼎盛圖景。尾聯(lián)筆鋒一轉,用"徒""誰復"等詞凸顯個人在宏大敘事中的渺小,揚雄典故的運用既符合宮廷詩用典傳統(tǒng),又巧妙寄托了文人抱負難展的普遍困境。全詩在頌圣與抒懷之間保持微妙平衡,體現(xiàn)了盛唐宮廷詩"雅正中有寄托"的特點。
作者:李頎
| 類型:古詩賞析
| 0閱讀
全詩以鮫人意象為核心,前四句描繪其神秘生活,中四句寫其與塵世的短暫交集,末四句升華至宇宙哲理。詩人通過"水底居""架戶牖"等超現(xiàn)實描寫,將傳說與現(xiàn)實交織,形成空靈意境。"云濤堪白首"一句,以壯闊景象收束,暗喻人生渺小與永恒自然的對比。
作者:李頎
| 類型:知識點
| 0閱讀
1. 鮫人傳說:中國古籍記載的人魚生物,最早見于《山海經(jīng)》,晉代《搜神記》完善"泣珠"典故 2. 李頎詩風:擅長七言歌行,多描寫邊塞、音樂和神仙題材,此詩屬游仙詩變體 3. 唐代海洋文化:廣州、泉州等港口繁榮,帶來海外奇珍與異域傳說 4. 詩歌意象:詩中"月色""云濤"等意象構成唐代典型的空明澄澈之境 5. 修辭手法:運用"側身上下"的動態(tài)描寫和"百尺深泉"的夸張手法增強畫面感
作者:李頎
| 類型:講解
| 0閱讀
本詩可分為三個層次:首層(1-4句)靜態(tài)描寫鮫人水下生活,突出其"不可識"的神秘性;中層(5-8句)動態(tài)敘述鮫人短暫入世,通過"泣珠報恩"體現(xiàn)其靈性;末層(9-12句)轉入哲理思考,"萬族無不有"體現(xiàn)唐人包容的宇宙觀。全詩以虛實相生的手法,將神話傳說轉化為對生命自由的詠嘆,結尾"云濤白首"的蒼茫意象,暗示超脫塵世的精神追求。
作者:李賀
| 類型:古詩譯文
| 0閱讀
像雀兒一樣輕快的腳步踩在沙上發(fā)出急促的聲響,四尺長的角弓配上青石制成的箭頭。 黑色幡旗三點示意,銅鼓聲響起,高聲模仿猿啼,箭袋隨之搖晃。 彩色頭巾斜纏在小腿上,溪邊列隊的士兵身影映照著葛花。 山潭的晚霧中傳來白鼉的吟叫,竹蛇和飛蠹像箭一般射向金沙。 悠閑地騎著竹馬緩緩歸家,官軍卻在容州自相殘殺。
作者:李賀
| 類型:古詩注解
| 0閱讀
雀步:形容腳步輕快如雀鳥。 蹙沙:踩踏沙地。 青石鏃:用青石制成的箭頭。 黑幡三點:黑色旗幟揮動三下,可能是信號。 箭箙(fú):裝箭的袋子。 纏踍(qiāo):纏繞小腿。 白鼉(tuó):白色的鱷魚,古代傳說中能鳴叫。 竹蛇、飛蠹...
作者:李賀
| 類型:創(chuàng)作背景
| 0閱讀
此詩為李賀描寫唐代南方少數(shù)民族地區(qū)(今廣西一帶)的風土與戰(zhàn)亂。黃家洞是當?shù)夭孔迕Q,詩中通過生動的意象展現(xiàn)邊地士兵的勇悍與環(huán)境的險惡,同時暗諷官軍腐敗內(nèi)斗,不顧民生。
作者:李賀
| 類型:古詩賞析
| 0閱讀
李賀以奇崛的想象和濃烈的色彩勾勒出一幅邊地戰(zhàn)事圖:前四句寫士兵裝備與戰(zhàn)前氛圍,用“雀步”“猿啼”突出其敏捷野性;中四句轉向環(huán)境描寫,葛花、白鼉、毒蟲等意象渲染神秘險惡;末兩句以“閑驅竹馬”的平靜反襯“官軍自殺”的荒誕,暗含對朝廷統(tǒng)治無能的批判。全詩節(jié)奏急促,意象跳躍,典型體現(xiàn)李賀“鬼才”風格。
作者:周邦彥
| 類型:古詩譯文
| 0閱讀
宮闕籠罩著祥瑞之氣,寒意漸濃,日色已晚,一年將盡。在小院的閑庭中,寒梅映雪,淡煙凝結成素色。怎忍面對這飛逝的時光,觸動無限傷春的情緒。幸好上苑的風光漸好,花草即將煥發(fā)生機。草芽蘭葉漸漸吐露,且去尋芳賞景,別再憂思。這浮世中,人們?yōu)楹巫分鹄?,奔波于塵土?縱有魏珠般的珍寶,也買不回流逝的年華。不如暢飲美酒,醉倚瓊樹。
作者:李賀
| 類型:知識點
| 0閱讀
1. 李賀:中唐詩人,字長吉,擅用奇特意象,人稱“詩鬼”。 2. 角弓:用獸角裝飾的硬弓,唐代邊地常用武器。 3. 銅鼓:古代南方少數(shù)民族的祭祀、戰(zhàn)爭用具。 4. 容州:唐代屬嶺南道,治所在今廣西容縣,多民族雜居。 5. 白鼉吟:典出《詩經(jīng)·大雅》“鼉鼓逢逢”,此處化用為環(huán)境描寫。
作者:周邦彥
| 類型:古詩注解
| 0閱讀
雙闕:宮門兩側的樓觀,代指宮廷。 寒威:寒冷的威力。 歲華將暮:一年將盡。 淡煙凝素:淡淡的煙霧凝結成素色。 迅景:飛逝的時光。 上苑:皇家園林,苑:皇家園林,此處泛指園林。 草莢蘭芽:草和蘭花的嫩芽。 蘭花的嫩芽。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