鳳麟膠盡夜如何,共嘆先生劍解多。
幾度吊來唯白鶴,此時乘去必青騾。
圖中含景隨殘照,琴里流泉寄逝波。
惆悵真靈又空返,玉書誰授紫微歌。
鳳凰與麒麟的膠漆已盡,長夜將如何度過?眾人感嘆先生劍術通神卻解化而去。 幾度憑吊時,唯有白鶴相伴;此刻乘云而去,必是駕馭青騾。 畫中的景致隨著殘陽漸漸消逝,琴聲里的流泉寄托著逝去的時光。 惆悵啊,真靈又一次空返,那玉書誰能傳授紫微宮的仙歌?
此詩的藝術特色在于虛實相生:前兩聯(lián)以神話意象(鳳麟、劍解)虛寫道士仙去,后兩聯(lián)轉(zhuǎn)而實寫琴畫遺韻,形成時空交錯的美感。詩人巧妙運用道教典故,如“青騾”代指仙蹤,“玉書”象征道統(tǒng),使全詩充滿神秘色彩。情感表達上,從“共嘆”“惆悵”到“誰授”的層層遞進,展現(xiàn)了由集體哀悼到個人哲思的升華。張賁作為晚唐詩人,此詩也反映了當時文人階層對道教思想的接受與再創(chuàng)造。
全詩以道教仙話為基調(diào),通過“鳳麟膠”“劍解”“青騾”等意象,將顧道士的離世描繪成羽化登仙的壯麗場景。頷聯(lián)“白鶴”“青騾”的對比,凸顯生死兩界的寂寥與超逸;頸聯(lián)以“殘照”“逝波”暗喻時光無情,而道士的才情永存琴畫之中。尾聯(lián)“惆悵真靈”與“玉書誰授”的詰問,既表達了對逝者的追思,也暗含對道教傳承中斷的憂思。全詩語言凝練,意境縹緲,展現(xiàn)了唐代文人詩與道教文化的深度融合。
此詩為唐代張賁追悼友人顧道士之作。顧道士是開元觀的道士,精通劍術與琴藝,修道有成卻英年早逝。張賁與皮日休(字襲美)等人共同作詩哀悼,詩中融合道教典故與仙家意象,既贊其超脫凡塵的修為,又抒發(fā)了對生死無常的感慨。